10月26日下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政課系列講座啟動儀式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副校長王易出席,黨委副書記齊鵬飛主持,百余名專家和學生代表參加。

  今年四月,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進入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和國家民委四部委批準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28家高??蒲性核麊?。以此為契機,中國人民大學決定整合包括已建成的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等各方面力量,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構筑新的學術創新平臺和智庫建設平臺,全力推進此專題領域的研究工作。

  林尚立在講話中表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強化思想引領,打造自主的民族理論知識體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理論知識體系。

  加強中華民族史研究,著力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要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共同體思想,系統性地梳理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的民族工作歷程和實踐經驗,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堅持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掌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

  結合治國理政生動實踐,推進重大現實問題研究。要整合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等領域研究力量,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路徑和政策保障,為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提供智力支持和實踐指導。

  建好一體化大課堂,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金課。要以研究院為平臺,帶頭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大中小幼一體化發展,在各個層級學生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青少年學生心靈深處。

  麻國慶圍繞主題從三方面進行闡釋:一是學科群是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支撐。要具有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意識,加強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等多學科的密切合作,推進歷時性、經驗性、共時性和發展性的多維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二是關于中華民族之于民族范疇的思考。麻國慶以“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含義為切入點,基于來自文本與田野的豐富資料,回顧和討論了關于“中華民族”“少數民族”等概念的建構問題。

  三是從中華民族共同性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各民族的分合過程逐漸整合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合之又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內在運行機制。各民族歷史上的遷移、融合,使得在中國境內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要為共同繁榮發展提供學理支撐,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地區支持政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的研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為其他多民族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齊鵬飛在主持總結中表示,本次講座從歷史到現實、從中國到世界、從理論到實踐三方面闡釋了不同學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進展,明確了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需要關注的前沿問題,對未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的工作開展極具啟發性。

  此外,為積極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究成果的溝通交流,10月2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主辦的“中國人民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端論壇2023”舉行。

  論壇由主旨論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兩個平行論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與現狀”和“各民族走向共同繁榮與現代化”構成。

  在上午的主旨論壇上,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馬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王延中,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麻國慶,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首席教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方李莉,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高向東,中南民族大學副校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段超,武漢大學教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江國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蒲長春,四川大學教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勵軒,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段成榮作了發言。主旨論壇由齊鵬飛、翟振武共同主持。

  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0余名專家學者相聚于人大校園,共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交流盛舉。

原標題: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  

教育信息網訂閱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