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界對技術創新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看法不一,爭論涉及的產品和技術,從電子計算器發展到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再到人工智能,最近的焦點無疑是新一代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

長期以來,教育界對技術創新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看法不一,爭論涉及的產品和技術,從電子計算器發展到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再到人工智能,最近的焦點無疑是新一代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從K-12(幼兒園至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關于ChatGPT的功用和潛在危害、適應還是抵制ChatGPT的討論每天都在進行。

個人電腦已經成為教育科研的重要工具。圖為1983年發售的第一臺個人電腦“蘋果lisa”與其電腦主板。圖片來源:CFP

濫用會破壞學術誠信

由于在信息搜索和歸納、對話、寫作、翻譯等方面的表現出色,且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ChatGPT面世后被迅速視為做作業、寫論文、寫代碼的利器,由此引發了教育界和學術界對ChatGPT“助攻”學術造假的擔憂。

為了防患于未然,美國紐約、西雅圖、洛杉磯、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等地的公立學校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印度班加羅爾RV大學(RV University)禁止在原創性作品中使用ChatGPT、GitHub Copilote等人工智能工具,并對學生隨機檢查;中國香港大學日前明文禁止在所有課堂、作業和評估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法國巴黎政治學院要求學生在使用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能工具時,將其作為一項外部來源明確說明,否則將受到懲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阿爾伯塔大學等高校未禁用ChatGPT,但正在針對ChatGPT帶來的抄襲風險擬定使用規范。

學生利用ChatGPT作弊不僅會破壞學術誠信,也會使教師難以判斷學生的真實水平,對學生自身并無益處。除了可能導致剽竊增加,ChatGPT生成的內容中還可能存在偏見、片面和不準確之處。這不僅影響學習效果,更會使刻板印象和不良觀點長期存續,加劇不實信息的傳播。過度依賴人工智能還可能造成學生錯失培養批判性思維、增強線下人際交往能力的機會。如此看來,一些學術機構對ChatGPT下禁令并非全無道理。

制定恰當的教育評估方式

有許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以更加中立和開放的態度看待ChatGPT。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學者露辛達·麥克奈特(Lucinda McKnight)認為,如同人們現在普遍使用拼寫檢查和預測輸入(又稱“聯想輸入”),人工智能寫作也將被接受并整合到寫作活動之中。徹底封殺ChatGPT等工具或假裝它們不存在,既無法阻止人們使用這些工具,也無法改善這些工具的性能。對許多職業人士來說,借助人工智能寫作工具有效工作已成為日常職責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學生理解自動文本生成工具的潛力和局限性,并學會負責任地使用,以便為今后就業做好準備。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安德魯·派珀(Andrew Piper)說,“禁用ChatGPT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我們不能無視ChatGPT正在快速流行的事實。既然知道ChatGPT擅長什么,教育機構必須搞清楚它對學習的促進和阻礙作用,據此制定恰當的政策”。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講師詹娜·弗萊(Jenna Frye)談道,ChatGPT帶來的最大啟示是,信息素養將成為各學科的根本性教育概念,因為學生對應該或不應該相信什么的判斷能力將顯著影響學習成果。更深層的問題是,學生提交了一篇ChatGPT生成的論文,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學生缺乏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嚴重性遠超使用ChatGPT。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習能力。

美國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教授南茜·W.格里森(Nancy W. Gleason)提出,高等教育界必須直面ChatGPT的廣泛影響并作出快速、重大的改變,不能再有意忽視或以權宜之計應對人工智能寫作的崛起。高校應該采納這些新工具,將其融入教學法和教育政策之中,而不是本能地壓制學生對人工智能的使用。學生畢業后進入職場,依然需要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如果高校希望切實履行平等、包容、可及的使命,就應設計更加靈活和真實可靠、將人工智能生成文本考慮在內的教育評估方式,封殺ChatGPT等工具是不可持續的前行之路?,F在有些人宣稱“論文已死”,格里森反對這種說法。在她看來,“人類+技術”是未來發展方向,教育工作者必須教給學生它在實踐中意味著什么?!罢撐牟]有‘死’,但創作論文的過程正在變化?!备窭锷f。

墨西哥泛美大學(Universidad Panamericana)商學院教授伊薇特·穆查拉茲·卡諾(Yvette Mucharraz y Cano)、里卡多·埃雷拉·馬丁內斯(Ricardo Herrera Martinez)和法國歐洲高等商學院副教授弗朗西斯科·韋努蒂(Francesco Venuti)發文,建議教育機構分析ChatGPT的優勢,借以幫助學生實現教育目標,而不是將ChatGPT視作威脅,并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要求學生比對ChatGPT生成的內容與其他可靠來源的信息,以鍛煉批判性思維;投入精力、資源、創造力,建設對學生富有吸引力的物理和虛擬學習環境;設置更多口頭作業和面對面考試,在最終評分時提高課堂參與的比重;強調人工智能倫理和科研倫理的重要性,已有一些高校將科研倫理和學術規范列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通過培訓使教育工作者學會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并識別此類內容;避免不恰當的抵制行為,例如,有些教師為防止學生濫用ChatGPT,刻意在作業和考試中提出極為復雜的問題,或要求給出人工智能無法提供的個人信息。

重點在于培養高階思維能力

在麥克奈特看來,使用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工智能,需要兼具創造性和批判性,并且時刻記得使用者自身也在訓練人工智能。對人工智能進行實驗的機會是當代高等教育的關鍵組成元素,學生可以在保持學術誠信的同時,借助人工智能寫作工具培養高階思維技能。例如,用人工智能生成綜述和參考文獻,作為引據翔實的原創性寫作的基礎;對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進行批判性評注;比較和評估人工智能圍繞同一主題生成的不同版本文本;區分人工智能生成文本、人類文本、人工智能和人類混合文本,確定它們各自的合適用途;探索人工智能寫作如何在自己的學科內得到承認和恰當問責。

卡諾等人在文中談道,新冠疫情發生后,最守舊的學術機構也不得不求助于線上教育和遠程工作;大部分學術人員逐漸意識到,教年輕一代負責任地使用新技術是自己的使命,不應完全排斥新技術。事實上,教育和科研活動中常用的搜索引擎、語法檢查工具、文獻管理軟件、數據收集工具等都經歷了從新興到普及的過程。

很多人已經認識到,教育必須持續地從單向的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轉向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經驗、技術敏捷性的積極發展。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助力以參與者為中心的學習過程。例如,ChatGPT能使學生更加熟悉人工智能技術并初步掌握,這是他們未來職業生活中需要的一項關鍵技能?,F今各行各業都在迅速變化,不斷創新。每當新技術興起時,教育工作者必須走在前列,指導學生恰當地、合乎倫理地使用這些技術。又如,ChatGPT可為課程準備和回顧提供更多資源,幫助教師創建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對于重復性較強的工作,例如布置作業、說明考試規則、批改作業和試卷,ChatGPT可以幫助教師節約時間。學生還可以用ChatGPT模擬對話,鍛煉語言技能。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主辦的一場在線研討會上,來自美國各地的K-12教育工作者探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課堂中的應用,ChatGPT的開發機構OpenAI也出席了會議。與會者分析了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K-12教育中的兩大應用方向。第一,幫助教師準備教學材料,如編寫閱讀理解問題和小測驗,將教學材料翻譯為英語之外的語言。第二,作為學生的寫作工具,如尋找寫作和研究的新想法,與人工智能模擬的歷史人物進行虛擬對話,檢查語法和寫作規范等。

卡諾等人在文中稱,在全社會熱議ChatGPT之時,許多學術機構產生了緊迫感,甚至盲目出臺規章制度。這并非明智之舉。教育工作者應了解并善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以幫助學生優化學習過程,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同時,應確保新技術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補充而非替代。ChatGPT是否代表著人機交互的臨界點即將到來,目前還言之過早。教育工作者應當接納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將其作為幫助人們學習得更多、工作得更好的智慧“合作伙伴”。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娓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華人教育信息訂閱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