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警惕!“初二現象”可能正在毀掉你的孩子!現在知道還不晚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的求助視頻,講述了她女兒從上初二開始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位女孩不僅脾氣變得暴躁,成績也急劇下滑。她原本擅長的數學也變得一塌糊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位媽媽嘗試了很多方法:

她試圖說服女兒去上補習班,但孩子根本不愿意去;

她努力與女兒進行溝通,但女孩卻拒絕交流,幾乎不說話;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這位母親上網求助,希望網友能給她提供一些建議。

這位母親的經歷并不是個例,而是大多數父母都會面臨的所謂"初二現象"。

許多父母發現,他們一直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初二之后突然變得難以對付,仿佛變成了個"小魔鬼"。

在大約14歲左右,孩子們變得極其敏感、脆弱、叛逆和沖動......與父母的關系也逐漸疏遠。

這種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得養育孩子變得異常艱難,令人筋疲力盡。

就像在家長圈子里流行的一句話:"11歲可怕,14歲恐怖"。

初二現象同時也對親子關系提出了考驗。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

與小學階段相比,家長感覺親子關系在初二階段"變化不大"的比例明顯下降。

有18.50%的家長感到親子關系逐漸疏遠,而6.33%的家長則感到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

親子關系的疏遠和緊張背后蘊藏著更多信息,家長需要透過迷霧看到問題的本質。

為何會出現所謂的"14歲現象"?

大腦發育的特點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大衛·伊格曼在他的著作《大腦的故事》中,展示了一張關于大腦發育的圖表。

這張圖表顯示了孩子從5歲到20多歲期間大腦發育的特點。

紅色和黃色表示尚未完全發育,而藍色和紫色表示完全發育成熟。

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管理和獎勵感受,一般在15歲之前就已經發育成熟。

負責高級認知功能如決策制定和沖動控制的前額皮質卻需要到大約25歲左右才會完全成熟。

換句話說:

在大約14歲左右的孩子,盡管具備豐富的情緒感知能力,但前額皮質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無法像成年人一樣控制情緒和行為。

這種生理發育上的不平衡導致了所謂的"14歲現象"。

現在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14歲左右的孩子容易沖動、缺乏自制力、學習成績下降了。這些行為并非孩子故意為之,而是受到大腦發育階段的限制。

如果父母不了解大腦背后的運作機制,對孩子進行責罵和教育,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加深親子之間的隔閡。

英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14歲是孩子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和學壞行為的年齡。

特別是對男孩子而言,他們的前額皮質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可能更容易變得敏感、脆弱,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差,經常與成年人對立。

此外,14歲左右的孩子通常正在讀初二,這是學業上的關鍵時期。

學習內容變得更加深奧和難以理解,同時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壓力,對孩子造成了更大的挑戰。

有一句常言道:“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p>

初二階段,大約90%的學生會遇到成績下滑的風險。

許多之前成績不錯的孩子,在初二之后會突然面臨成績的下滑,如果他們沒有正確調整心態,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對未來的高中和大學選擇造成影響。

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困擾,他們可能會竭盡全力給孩子施加壓力,導致親子關系逐漸惡化。

面對14歲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呢?

在《解碼青春期》一書中提到:

“在青春期,身體和心靈會經歷劇烈的變化。每一個看似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持?!?/p>

14歲左右的孩子就像是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稍有不慎就會傷害自己或他人。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孩子可能會越走越遠,加劇所謂的“14歲現象”。

因此,對于14歲左右的孩子,父母更應該認真傾聽而不是不停說教。

許多父母習慣于長篇大論地講道理,但往往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可能導致孩子情緒崩潰。

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他們根本無法聽進父母的建議。

因此,父母應該保持積極傾聽,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更好的溝通方式。

多聽取孩子所面臨的問題,并給予建議,但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要將主動權還給孩子。

當親子關系良好時,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父母要學會示弱

李玫瑾教授指出:“在孩子12歲之后,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關鍵是學會示弱?!?/p>

適時地示弱是一種權力的讓渡,可以激發孩子的自信和勇氣,使他們學會獨立和承擔責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經常這樣“示弱”:

“兒子,你能幫媽媽搬這個箱子嗎?”

“你可以幫媽媽看看,這個東西應該如何安裝?”

“你來幫爸爸考慮一下,我們應該選擇哪條旅游線路?”

《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提到:“孩子越有自信,就越不會引發紛爭?!?/p>

通過在孩子面前多次“示弱”,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他們也會更有自信。

調整心態,學會尊重孩子

教育家孫云曉說過:

“對于許多父母來說,最難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而好父母的顯著特點恰恰是尊重孩子?!?/p>

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是重要的,包括在進入他們的臥室之前先敲門、不翻閱他們的日記、不安裝監控來監視他們,以及不過度干涉他們與朋友的交往。

同時,尊重孩子的話語權也很重要。當面臨問題時,與孩子商量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另外,尊重孩子的選擇并提供支持也是必要的。要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與他們聊相關的話題,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和重視。

多采用鼓勵教育和正面暗示

在孩子14歲左右的階段,父母要多給予表揚和鼓勵,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

當一個孩子經常受到激勵和肯定,接受正面的引導,他們會變得更自信,朝著父母所認可的方向發展,激發出他們的潛力。

以下是一些可以多使用的鼓勵句式:

"哇,你做得比我還好!"

"我為你感到驕傲!"

"我看到你在努力完成這件事情,讓我感動!"

面對孩子的14歲現象,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父母的考驗。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父母需要與孩子一同成長和進步。

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勉!

思考話題:您和孩子交流會用鼓勵的方式嗎?


華人教育信息訂閱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