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李宏達接受了中國教育在線的專訪,就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以及人才培養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實踐。

><br>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李宏達接受中國教育在線采訪</p><p>  <strong>中國教育在線</strong>:近期,國家各個層面在部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上政策連發、動作頻頻,您覺得推動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最大的難點在哪里?當下,我們的“產教融合”該如何走出新路?</p><p>  <strong>李宏達</strong>:我認為推動“產教融合”最大的難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如何保證政策的有效執行。制定政策是一方面,但將政策付諸實踐并確保其落地見效是更大的挑戰。二是政府職能部門的角色如何定位。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政府職能部門的角色至關重要。政府需要充當協調者、促進者,將產業需求、教育資源和職業規劃有機結合,以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國企和學校是產業和教育融合的關鍵參與者,作為此兩者的主管部門——國資委和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主導作用。三是產教融合的主體實施單位——企業與學校,如何尋找利益共同點,實現資源、人才等方面的互通和共享。</p><p>  那么,如何走出困境,找到“產教融合”的新路?對應我上面提到的三個難點,我有這樣幾個思考:</p><p>  一、在政策有效執行方面,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健全完善監管機制,持續跟蹤執行情況。</p><p>  二、在有關職能部門的角色定位方面,國資委應出臺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的國有資產共享規則等制度,并提供資源支持;而教育主管部門則要確保教育質量和實際效果,提升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真正實現教育反哺經濟發展。</p><p>  最后,在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企業與學校雙方都應深入了解產業發展趨勢,預測未來職業需求,為教育提供方向。強化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平臺,企業依托該平臺,充分共享校方的師資資源、實驗室資源等,實現企業技術改造升級與成本節約;學校依托該平臺,充分利用企業的項目資源,轉換成教學資源,提升教師的能力水平,實現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p><p>  <strong>中國教育在線</strong>:新一代信息技術一直是國家重點部署的領域。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學校有哪些布局和舉措?如何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學校人才培養如何與企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p><p>  <strong>李宏達</strong>:首先我介紹一下我們學校的基本情況。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A檔)建設單位、全國優質??聘叩嚷殬I院校,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商旅文創相結合,以信息技術和閩臺合作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職院校,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舉辦,福建省教育廳進行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學?,F有位于福州市區的龍腰校區、杜園校區以及位于平潭綜合實驗區、國際旅游島的平潭新校區,現有在校生1.75萬人,其中留學生68人。</p><p>  關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我們學校按照“產業分析、專業評估、整合資源、集群發展”的專業建設思路,主動對接福建省“六四五”產業體系中的電子信息產業鏈中智能終端產品的開發與調試、智能終端產品的生產與制造、智能應用系統的集成與管理這三個重要崗位環節,圍繞“信息、智能”特色,明晰智能終端-->智能制造-->智能應用-->智能服務的專業集群發展思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集群。在此基礎上,分別構建了智能終端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物聯網應用技術3個重點專業群,并結合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發展規劃,發揮區域辦學優勢,服務平潭特色產業發展,構建具有“信息+”特色的電子商務、數字創意、數字媒體、智慧旅游、數字鄉村建設等五個特色專業群。學?,F有49個專業,絕大部分為數字技術相關專業,為數字福建建設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培養信息和人工智能類德技并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p><p ><img src=

華人教育信息訂閱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