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徐建俊接受了中國教育在線的專訪,就產教融合、職業院校的使命和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實踐。

><br>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 徐建俊</p><p>  <strong>中國教育在線</strong>: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家各個層面部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連發、動作頻頻,對此,您有何感受?</p><p>  <strong>徐建俊</strong>:職業教育作為最貼近產業的一種類型教育,產教融合是其本質特征,也是基本辦學模式之一,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近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部署,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產教融合的重視,體現了國家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的態度,體現了國家推動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心;這是國家不斷健全產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從法律上規范產教融合,從政策上引導產教融合,從專業上匹配產教融合,從氛圍上倡導產教融合的全面推進舉措,對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p><p>  <strong>中國教育在線</strong>:職業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一極,我們要回答“強國建設,職教何為”的時代命題。職業教育院校的使命是什么?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學校是如何定位的?</p><p>  <strong>徐建俊</strong>:黨的二十大賦予了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時代使命。即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質量為要、守正創新,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基礎,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推動職普融通為關鍵,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切實強化學校的辦學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使廣大學生“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從而更好地助力職業教育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支撐新發展格局、統籌協同創新。</p><p>  那么,為貫徹這一辦學使命,職業院校就要牢牢把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聚焦立德樹人,發揮教育類型優勢,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堅持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p><p>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足信息產業、培養信息人才、服務信息社會”的辦學定位,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專注工業互聯網,主攻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養“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車間智能化、生產要素網絡化、企業管理智慧化”的“工業四化”應用型人才,服務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長三角地區產業協同轉型升級,服務國家工業互聯網高素質人才需求,從而不斷增強支撐社會經濟建設的實際能力,為職教擔起新時代新使命貢獻常信力量。</p><p>  <strong>中國教育在線</strong>:職業教育的興起和發展,從來沒有離開過企業的支持。您覺得推動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最大的難點在哪里?當下,產教融合該如何走出新路?</p><p>  <strong>徐建俊</strong>:我認為推動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最大的難點有以下幾個:</p><p>  一、融合機制尚有欠缺。產教融合政策落實過程中,企業和學校的融合定位不夠清晰,協調機制不夠完善。缺乏校企共建長期規劃,缺少促進產業發展的共同遠景目標和宏觀視野。</p><p>  二、配套制度不夠健全。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激勵措施落實不到位,影響了產教融合的政策效果。</p><p>  三、成果轉化還不到位。校企雙方難以從科研和創新層面達到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成果與市場需求對接不緊密,制約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果。</p><p>  當前,產業變革倒逼育人模式創新、先行先試探索協同育人新路。職業教育應圍繞產業需要來辦學,構建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生態圈。職業院校要堅定自信、改革創新、系統施策,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全力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因此,我校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主動對接工業互聯網產業,積極籌備成立相關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引企入校成立現代產業學院,共建產教融合平臺,校企雙元聯合開展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人才培養,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服務。</p><p> <strong> 中國教育在線</strong>:新一代信息技術一直是國家部署的重點領域。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學校有哪些布局和舉措?如何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專業人才?學校的人才培養如何與企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p><p>  <strong>徐建俊</strong>:首先,在辦學定位上,學校聚焦工業互聯網,主攻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按照工業互聯網的“物理系統+網絡+平臺+安全+應用”體系架構,形成面向工業互聯網產業鏈的全校專業布局,打造工業互聯網產學研創中心,促進區域內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銜接,推動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p><p>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專業人才培養上,針對信息化背景下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以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為支撐,構建專業群“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 “融合創新、數據賦能”智慧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工業四化”應用型人才。</p><p>  在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方面,學校聯合企業對職業崗位能力需求進行分析,圍繞崗位職業能力圖譜和能力標準,將綜合素質養成、工匠精神培育、專業能力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及時引入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實施“崗課賽證”融通,及時更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基于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等產教融合平臺和載體,實施校企協同育人。</p><p>  <strong>中國教育在線</strong>:您認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是什么?學校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上有哪些舉措?如何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數字化人才?</p><p>  <strong>徐建俊</strong>:我認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是將數字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實現人才培養全過程改造。</p><p>  我們學校在數字化轉型上的主要舉措有:一是根據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優化學校整體專業布局,深化基于專業群的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二是構建包括專業教學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數字化教材、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在內的“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數字化資源體系以及資源建設與應用機制;三是深化數字校園建設,建設“智慧教室、虛擬仿真中心、網絡學習平臺”三位一體智慧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精準施教和泛在學習的教學生態。四是促進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深度應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融合各類資源數據,重構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活動,優化教學過程,打造職業教育“金課”。五是改革教學評價,匯聚教學大數據,構建追蹤、診斷、反饋的智慧評價體系,形成教師和學生畫像,支撐教師職業發展,助力學生全面成長。</p><p>  在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數字化人才方面,我校面向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需求,及時將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課程內容,開展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一體化設計,推進新形態教材建設和傳統教材數字化改造,促進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深度應用,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革命”,打造職業教育“金課”,使學生緊跟企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做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數字化人才。</p><p>  <strong>中國教育在線</strong>:如今,職業教育越來越為國家、社會所看重所期望,職業教育自身亦走到了一個有能力有實力有機會再上新臺階的路口。展望未來,您怎樣看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哪些期冀?</p><p>  <strong>徐建俊</strong>: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系統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也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總體路徑。</p><p>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落實國家《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一體、兩翼、五重點”的總體要求,高質量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11條重點任務,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需求驅動、開放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塑職業教育生態,進而推動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改革重心和服務場域的轉變。</p></article>
</div><div class=

華人教育信息訂閱號二維碼